——记仙桃市中星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中友
“中星如旭日,沙原似彩云”是著名作家楚良回到故乡沙湖原种场采风留下的溢美之词,句中的“中星”,指的就是仙桃市中星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成立之初仅30人规模的小作坊,如今产品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规模稳居国内同行业前三甲的高新技术企业。
十三载风雨兼程,十三载心系百姓,心怀国家,心向民族,他创办了的国内最大钛电子材料供应商,获得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各类奖项。与其说中星成就了赵中友,还不如说赵中友成就了他的事业。如今的他,业已成为中国民族钛产业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一、睿智眼光,滚雪球式发展
回顾中星13年的发展之路,每一次的战略决策总与“眼光”密不可分。
2000年,37岁的赵中友经过多方考察,选准了“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强”的二氧化钛项目,并成立了仙桃市中星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中星电子的固定资产仅100万元。
2001年1月,中星自行研发的液相四氯化钛水解法生产高纯超细金红石型电子级二氧化钛技术通过湖北省石化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科技部中小企业科技型创新基金无偿资助。同年3月,获批成立“电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9月,中星的高纯超细金红石型电子级二氧化钛电子信息材料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2003年升级为“国家级重点火炬项目”。
2004年以前,中星电子主要从事钛产业相关材料的自主研发和小规模生产,在自给自足中寻找发展机遇。
2005年,中星做出了革命性的决定——转型,从单一的钛电子材料生产转向多产业链的延伸。
赵中友认为:“这是支持民族品牌发展壮大的重要渠道。如果不能满足那些下游厂家的生产需求,这些民族品牌极有可能萎缩甚至停产。”出于对市场的敏感,赵中友和他的决策层断定钛产业会在近几年获得飞速发展,并最终作出了上马四氯化钛生产线的决定。
三千吨,五千吨,三万吨,十万吨……抓住产业发展这一最大机遇,中星电子不断扩规、裂变。
二、卓越管理,增强企业活力
“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是很难实现的”,这是赵中友在公司干部培训会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正是这一点,中星把科学的管理和技术的创新相结合,创造性的救活了昔日30人的小作坊,使之一举成为拥有500多名高素质现代化员工的高新产业。
现在的中星,有党员42名,35岁以下员工占员工总数的73.3%,是一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队伍。公司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为副组长,各部门主管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制定出“四不放过”、“四铁”纪律、“五化”、“八字”等强有力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
完善规章制度。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公司建立健全了绩效考核办法、学习培训制度、考勤制度等一系列对应的规章制度,使企业运转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用严明的制度规范、约束员工的一言一行。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检查督办体系,实现部门主管亲自抓,分管人员具体抓,专班人员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
三、致力环保,兼得绿水金山
走进中星沙原产业园,立刻被满眼的绿意吸引——这哪是工厂,俨然一座小型花园,随处可见绽放的美人蕉、翠绿的竹子、葱郁的大树。作为中国钛电子行业的领头羊,中星不仅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更是多年被评为“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和“安全生产红旗单位”。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赵中友说,“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天性,但是在追求经历效益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我们在环保方面的重大责任。”
在环保措施上,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安环部,配置专职管理人员全天候的对各厂区进行环保安全巡查,发现隐患及时纠正,并定期邀请环保专家来公司授课,在厂区进行巡查,切实提高公司的环保水平,把一切环保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强化环保管理,公司加强了人力、资金、设施的投入,环保改造经费优先拨款。系列环保措施让中星实现了多个创新。
四、回报桑梓,“小家”反哺“大家”
在赵中友眼中,中星之所以能在钛电子产业曾经的“群雄割据”中闯出一番天地,离不开他和他的团队一直以来不变的坚持,离不开公司始终不变的“树雄心,做强民族钛产业”的企业文化,也离不开省市领导的“全力支持中星电子做大做强”的优厚政策。
“中星风雨十二载,坎坷、波折、跋涉、抉择,我们都挺过来了。”忆起当年往事,赵中友难掩激动,“前些年的金融危机,全国做钛产品的企业从几十家锐减至几家,我们当时憋着一股劲——不能让这个新兴的民族产业挎掉,绝不放弃!正因这个当初有些“倔强”的选择,成就了如今的钛产业领跑企业,订单纷至沓来,业务蒸蒸日上。
在湖北,赵中友和他的公司颇具影响力,不仅因为公司业务不断,还因为他追求的社会价值观 “员工一人上班全家小康”。为此,公司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高员工福利待遇,鼓励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竞争意识、不断超越自己。公司人事经理介绍,从建厂之初干到现在的员工达60%。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联系落实人才公寓,并利用企业自身修建职工公寓。
然而,中星在发展道路上始终没有忘记这片脚下的土壤。一直以来,中星始终在把慈善事业当做企业发展的大事在抓。赵中友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捐资150万元建设完成中星文化广场,出资70万元邀请百姓观看荆州花鼓戏。每年,中星都会拿出固定经费用于改善“民生”:修路、改水、供电、资助贫困生等社会公益事业。
“一个企业是一个‘小家’,国家和社会是一个‘大家’。只有一个个‘小家’稳定了,‘大家’才能和谐安定。我们要尽己之所能,让‘小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进而反哺‘大家’,这才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赵中友说。
谈及中星的发展规划,赵中友信心十足: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钛原料生产基地,全面实现我国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国产化目标,促进民族钛产业的发展。